【乡村振兴专家谈】李鹏:建设高标准农田陕西要聚焦“四改”
来源:西部网
|
作者: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
发布时间: 2021-01-26
|
2992 次浏览
|
分享到:
咸阳市武功县武功镇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小麦有了更好收成。(西部网资料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要坚定不移抓下去,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今年,国家下达陕西29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加上补建任务,全省至少要建设500万亩高标准农田,任务艰巨。笔者经过走访调研认为,陕西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生产实践中,要聚焦“四改”,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数量和质量。
一是“改坡为梯”,即改坡耕地为梯田。坡耕地是指坡度在6—25度之间的旱地,地面平整度差,跑水跑肥跑土现象严重,作物产量较低。梯田是指在丘陵或山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蓄水、保土作用强,通风透光条件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积累,作物产量较高。将坡耕地改为梯田,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在我省黄土高原区应用普遍,效果较好。
二是“改旱为水”,即改旱地为水田或水浇地。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我省耕地面积中水浇地仅占32.27%,水田仅占4.59%,成为影响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通过各种工程措施,将低洼易涝地改造为水田,将雨养地改造为水浇地,将会大大提高耕地质量,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为进一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改瘦为肥”,即改瘠薄土壤为肥沃土壤。农谚说:“收多收少在于肥”。肥沃的土壤是农作物高产稳产的基础。肥力高的土壤,不仅要具备“上砂中壤下粘”(即上层为砂土、中间为壤土、下层为粘土)的良好土壤结构,还要具备“水、肥、气、热”(水,指土壤中的水分;肥,指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气,指土壤中的气体;热,指土壤的温度)四大肥力因素的相互协调。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通过工程措施、农艺措施等,将土壤肥力较低的土壤改造为肥力较高的土壤,将会显著提高土壤生产力和作物产量。
四是“改低为高”,即改中低产田为高产田。中低产田是指土壤中存在一种或多种制约农业生产的障碍因素,导致单位面积产量相对较低而且不稳定的耕地。我省基本农田中中低产田占53%,改良任务非常艰巨。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通过“改坡为梯”“改旱为水”“改瘦为肥”等工程、物理、化学、生物各种措施,对中低产田土壤的障碍因素进行改造,提高中低产田土壤的基础地力,从而显著提高粮食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