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春蚕生长季节,子长市蚕桑生态循环产业园区的现代化流水线上,2台机器人正在工作。只见机器人把养着小蚕的蚕匾陆续搬运到流水线上,经过消毒、桑叶投放等程序,再把蚕匾集中放好,整个操作过程当中,工作人员只需要从旁辅助即可。
眼下正是春蚕生长季节,子长市蚕桑生态循环产业园区的现代化流水线上,2台机器人正在工作。只见机器人把养着小蚕的蚕匾陆续搬运到流水线上,经过消毒、桑叶投放等程序,再把蚕匾集中放好,整个操作过程当中,工作人员只需要从旁辅助即可。
“这是我们的养蚕龙头企业子长市嘉沃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引进的高端设备,这个在子长属于首次投入使用。”子长市蚕桑技术开发中心副主任杨小军告诉记者,“机器人养蚕省时、省力、省工,降低了养蚕成本,增加了蚕农收入,也是子长推进智能化养蚕的又一举措。”
子长市嘉沃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子长市涧峪岔镇郭家河村新建了子长市蚕桑生态循环产业园区,拥有蚕室6座,桑园600亩,年养蚕达2000张。除了2台机器人外,每座蚕室内还安装了升降装置、自动防虫设备、自动喷药机等智能化设备。

工作人员在调试机器人
“今年,我们养蚕50张,要是没有投入机械设备的话,需要雇工在80人左右,目前只雇了饲养员、采摘员、保洁员等26名工人。”子长市蚕桑生态循环产业园区负责人白永飞说,“子长市蚕桑公司给我们提供了蚕种、蚕药,还专门配有包抓技术服务的技术员,我们养蚕的信心就更加坚定了。”
子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作为古丝绸之路北线必经之地,子长成为陕西省第一批“蚕桑示范基地县”。近几年,子长市委市政府更是积极实施国家“东桑西移”战略,充分利用省级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引领示范作用,打造“重耳川万亩蚕桑产业带”,促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通过扶持养蚕大户、推广省力高效新技术、打造示范点,蚕桑产业初步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省力化、现代化的发展模式。目前,在涧峪岔镇、马家砭镇、玉家湾镇、南沟岔镇等地也引进了轨道喂蚕车、自动喂蚕机、机械采桑叶机、深翻土地机等国内较为先进的养蚕专用设备和辅助设备。
“这两年,子长实现了传统桑蚕养殖的智能化转型升级,极大提高了养蚕效率和蚕茧质量,为蚕业振兴注入了科技创新动能。”杨小军说道。
除了智能化养蚕,小蚕共育也是子长市持续推进的一项便民服务,为蚕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包括蚕药配送、蚕种订购、蚕茧收购等。2022年,子长市引进陕北第一座全自动催青室,并建成第一座小蚕人工饲料养蚕示范点。通过小蚕共育饲育出体质强健的小蚕,直接提供给蚕农生产利用,蚕农可实现10天至15天收茧上市,可减少劳力50%左右,让古老而美丽的传统蚕桑产业“破茧重生”。
养殖户候海燕说:“我们现在养蚕直接从市蚕桑公司领取培育好的小蚕,到我们蚕农手中蚕已经是五龄了,只需要喂十天时间,就开始陆续上簇结蚕茧,这对群众来说真的是一件好事情。”

蚕农观察蚕进食情况
子长市通过一系列扶持措施的落地,充分调动了农民发展蚕桑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断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补上蚕茧深加工、品牌打造等短板,精心打造重耳川蚕桑产业带,为不断优化蚕桑产业布局注入活力。
“今年,我们是首次养蚕,预计春夏秋养蚕三批(次)。现在养了50张,预计蚕茧4000斤左右,收入约12万元,年收入可突破36万元。2024年,将全部实现机械化养蚕。”子长市嘉沃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徐买林说道。
目前,子长市桑园面积达6.7万亩,年养蚕4000张,引进彩色蚕品种500张,年加工蚕丝被12000块,蚕沙保健枕2000个,桑枝食用菌10万棒,生态桑叶茶2吨,蚕桑综合产值达2000万元,蚕桑已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
子长市蚕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温建如表示,今后,子长市将进一步扩大蚕桑产业规模,提升蚕桑产业布局,完善子长蚕桑上下游产业链,积极对子长市传统蚕桑产业进行改造升级,让蚕桑产业持续迸发出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