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柑橘预计能摘15万斤,可以卖10多万元。”11月4日,在洋县戚氏街道陶岭村4组,黄橙橙的柑橘挂满枝头,脱贫户王建鹏正在采摘柑橘。湛蓝的天空下,几只朱鹮在他头顶来回飞舞。
“今年柑橘预计能摘15万斤,可以卖10多万元。”11月4日,在洋县戚氏街道陶岭村4组,黄橙橙的柑橘挂满枝头,脱贫户王建鹏正在采摘柑橘。湛蓝的天空下,几只朱鹮在他头顶来回飞舞。

王建鹏在采摘柑橘。
走进丘陵地形的陶岭村,随处可见拉运柑橘的大货车和三轮摩托车。“全村共有80多户村民发展柑橘,年产值80多万元。”村党支部书记任建东说,“小柑橘成了村里的大产业,现在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其实,任建东还清楚记得,村里发展柑橘产业也走过不少弯路。20世纪80年代的陶岭村,就有橘树、梨树、桃树等果树1000多亩,是有名的果园村。但随着时间推移,桃树、梨树老化、病虫害等原因渐渐消失。2010年冬天,低温又将500多亩橘树冻死,“千亩果园”仅剩下200来亩。村民发展水果产业的信心降到冰点,大家谈“橘”色变,纷纷在果园里种起了庄稼。
“山坡上种庄稼太难,雨水多了还能保住口粮。遇到干旱,会颗粒无收。”提起那段痛苦的产业“转型”,王建鹏倍感无奈。
转机出现在2019年冬天。村里召集村组干部、产业大户、村民代表开会,研究全村产业发展规划。大家争论到半夜,最后将目光聚焦到“荒废”多年的橘树上。
“大家以前吃过亏!不愿干怎么办?”有些村民对柑橘产业信心不足。村上当即决定,以基础较好的村西边200亩橘园为基础先行先试。接着,村干部到处考察优质柑橘品种,从外地购买1.6万多株树苗,将橘园面积扩大到300亩。

村民将收购的柑橘分拣、装箱。
第二年,村里10户带头人的柑橘取得了产销两旺的好景象。村民掐指一算,每亩橘园能挣6000多元,是种庄稼收入的好几倍。村干部因势利导,逐户动员大家载橘树。很快,光秃秃的山坡被披上了绿衣。仅2020年,陶岭村橘园面积就增加了200多亩。现在,村里500多亩橘园渐成规模。
有了数量,更要质量。村干部开始琢磨柑橘产业如何能够提质增效。“看到天空飞着的几只朱鹮了吗?陶岭村柑橘的未来就在‘国宝’身上。”任建东笑眯眯地说。原来,陶岭村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的重要栖息地。
为了保护朱鹮,果农坚持不用农药化肥,为发展有机产业打下良好基础。不久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来到陶岭村,对500亩橘园进行了有机水果初步认证。“明年,村里的柑橘就能贴上‘有机’标,打起‘朱鹮’牌,一定会身价倍增!”任建东满怀期待。